近日,围绕中秋节起源的争论再度引发热议。一段由英超俱乐部曼城发布的中秋节问候视频引发了中韩文化冲突。视频中,曼城球员身着韩服,参与传统韩国游戏“投壶”,并用韩语向韩国球迷祝贺中秋。甚至球队头号球星哈兰德也在视频中亮相。这一举动让中国网友感到不满,认为曼城的视频是在帮助韩国“偷走”中国的传统文化。而韩国教授徐敬德更是不失时机地发表声明,声称“中秋节就是韩国的”,激化了争端。
徐敬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中韩两国的中秋节虽然在日期上相同,但“起源和意义完全不同”。他对中国网友的反对表示不屑,将此归为“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”,甚至用“贼喊捉贼”来形容。这种言论引发了中国网友的愤怒,认为韩国不仅在“偷文化”,还试图将原本属于中国的传统歪曲为自己的发明。这样的反转逻辑再次将韩国在文化归属问题上的争议推上风口浪尖。
实际上,这并非徐敬德第一次参与这种文化争议。他在韩国文化输出过程中多次出面抢占中国传统文化,比如此前韩国电影《破墓》曾大肆渲染韩国的“汉字文化”,并声称汉字也是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此外,韩剧和电影中多次出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篡改及不实内容。他的角色更像是一名挑起争议的舆论煽动者,而非客观的学术研究者。这种行为让人质疑,他到底是在保护韩国文化,还是单纯为了哗众取宠。
然而,更令人感慨的是,在这场风波中,部分国人竟然选择用调侃的方式为韩国辩护。例如,有人指出,中国的中秋节和韩国的中秋节放假天数不同,便调侃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。但事实上,假期的安排只是现代社会习惯的体现,而中秋节作为节庆文化,早在放假的概念出现前就已存在。这种“幽默”式的观点不仅对白对掌握事实毫无帮助,还让人担忧部分人在主权与文化问题上的漫不经心。
韩国在文化争议中一贯采取高调的宣传策略,不仅仅是在本国媒体造势,还通过社交媒体的国际平台试图带动舆论。例如,徐敬德在脸书发表的动态中,多次宣称中秋节是韩国的传统文化,呼吁中方网友停止“无谓的抵制”。他的这种挑衅性言论,加剧了两国网友之间的矛盾,同时也让人们重新思考韩国文化输出背后的动机。
韩国以娱乐产业作为支柱经济之一,通过打造包括KPOP、韩剧在内的文化产品实现经济利益和文化传播,但与此同时,也陷入了对文化本源的迷失。为了使自己的文化输出显得更有深度与厚重感,韩国似乎总在试图“证明”自己历史悠久,甚至不惜“借用”或直接声称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属于自己。从汉字到韩服,再到节庆风俗,以及此前的“端午节”申遗事件,韩国在侵占或篡改他国文化遗产上已屡屡引发争议。
如今,无论是传统服饰韩服,还是节日文化中秋节,事实都证明这些本源属于中国。而韩国即便通过多种渠道推广这些文化,也无法带走其真正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根基。中秋节传承千年,不仅蕴含着家庭团聚的深意,更承载着中国丰厚的文化基因。韩国所谓的“中秋”,在缺乏独特精神内核的基础上,只能是对原版文化的浅薄模仿。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宣传,而在于历史、习俗和社会结构中的根深蒂固。这场文化争端,让人看到的是韩国文化外交的短视与浮躁。



